福建不只有佛跳墙,这十大海鲜更是一绝

栏目分类福建不只有佛跳墙,这十大海鲜更是一绝

你的位置:电子竞技赌博犯法么 > 新闻动态 >

福建不只有佛跳墙,这十大海鲜更是一绝

发布日期:2025-10-08 22:12    点击次数:177

福建不只有佛跳墙,这十大海鲜更是一绝

图片

闽地负山面海,饮食早融山海灵气。

晋唐衣冠南渡,中原炊艺携稻菽之法入闽,与渔盐味相契,

成 “鲜” 为魂的根基 ——《闽书》载 “濒海之民善渔作”。

清末福州郑春发创 “佛跳墙”,

鲍参翅肚煨于坛中,香透巷陌,故有 “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之谚。

百姓亦将心意揉进吃食:

冬至搓丸寄 “团圆”,端午包肉燕寓 “平安”,食俗藏着千年温暖。

今时闽味未失本真,福州鱼丸仍守手工捶打之韧,泉州面线糊添了海鲜新趣。

山海依旧,炊火相传,这一口口滋味,恰是闽地人生生不息的印记。

今儿,跟诸位聊聊福建的海鲜……

图片

漳港海蚌

这枚藏在闽江口南岸沙里的“西施舌”,自明朝起便是宫廷贡品。

它壳薄如蝉翼,紫纹如霞,肉质脆嫩得能掐出水,甜味里带着海风的气息。

老渔民说,捕蚌要凭手感,

潮退时,沙面凸起处必有蚌,用竹竿一探,便知这“海底西施”藏得多深。

最地道的吃法,当属“鸡汤汆海蚌”。

三茸汤底用老母鸡、牛肉、猪里脊熬足三小时,滤得清如明镜。

海蚌片成薄如蝉翼的片,先在温水里走一遭,再裹上鸡汤的醇厚,

最后在滚汤里汆三秒,脆、甜、鲜在舌尖炸开,真甲!

这口鲜,连意大利威尼斯绝迹的海蚌都羡慕不来。

图片

连江缢蛏

相传朱元璋入闽时,船舷爬满这怪物,吓得他拿筷子夹着扔进闽江,

后来蛏壳上的夹痕被奉为“圣上敕赐”,连名字都从“虫奥”简成了“蛏”。

每年7到9月,正是蛏子最肥美的时候,8月尤甚。

它们钻在半米深的滩涂里,壳薄如纸,肉厚似玉,清蒸时汤汁清甜,蒜蓉烤则香得勾魂。

连江人最懂它,半酒炖蛏、蛏煎、蛏干焖牛肉,十二道蛏味能摆一桌宴席。

晓澳镇的蛏农们,冬日赤脚播苗,夏日踩着泥橇抢收,

潮水退时,滩涂上数千人弯腰挖蛏,像极了千军万马。

图片

莆田花蛤

秋分一过,湄洲湾的潮水退去,

滩涂上便爬满壳泛棕褐斑纹的花蛤,当地人唤作“乌蛤”。

这贝类最懂时节,九月最肥,壳薄如纸,肉嫩似豆腐,咬一口鲜甜直窜天灵盖。

老莆田人炒蛤蜊不用水,铁锅烧得滚烫,撒把葱姜蒜,

蛤蜊“噼啪”爆开,汁水锁在壳里,裹着蒜香往鼻子里钻。

这吃法有个土名,叫“干焖”,讲究个原汁原味。

更妙的是花蛤丝瓜汤,绿莹莹的丝瓜浮着褐黄色的蛤蜊,

汤头白得像奶,喝一口能鲜掉眉毛。

图片

霞浦海参

是福建霞浦县特产,属刺参,有“海里软黄金”之称。

其养殖历史可追溯至2003年,当地渔民打破“南方不养参”传统,

从山东引进参苗,利用北纬27°纯净海域的适宜水温,开创“北参南养”模式,

使霞浦成为南方最大海参主产区。

这些参儿肉壁厚实、刺粗壮,因生长在咸度适中的海水里,

吃着浮游生物长大,肉质紧实弹牙,带着清甜的海洋味。

当地人做海参极简,清水慢炖最见功夫,海参在砂锅里翻滚,

把积攒了数年的精华渗进汤里,喝一口,

仿佛把霞浦的山海都吞进了肚里。

图片

漳州白对虾

养殖史可追溯至唐代,沿海渔民早有"向海而生"的传统。

夏造虾70-90天即可上市,冬棚虾110天左右出塘,

壳薄如蝉翼的青灰色虾体,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当地人最爱用"炊"法烹饪,

隔水清蒸最能保留鲜甜,虾肉紧实弹牙,蘸点蒜蓉酱油便透出海的鲜气。

更绝的是"醉虾"做法,活虾用米酒生腌,虾壳薄得几乎透明,酒香渗入肌理,

咬开还有虾膏的绵密,闽南人谓之"透神"。

图片

霞浦海带

霞浦人管海带叫"昆布",说这是海里长的"金条"。

每年清明前后,东吾洋的海面就浮满墨绿飘带,

渔民划着小舢板穿梭,像在织一张会流动的网。

这海带可不简单,秦始皇派徐福找的仙药说不定就是它,

中医说能软坚散结,现代营养师夸它碘含量是牛奶的十倍。

最妙是晒法,非得用竹垫子三晒三洗,晒出的干海带泛着琥珀光,泡开像绸缎滑手。

当地阿嬷炖海带汤有绝活:

山茶油爆香姜片,蛏干和五花肉煸出油,撒把枸杞就收工,说"加盖才能锁住海汽"。

图片

福州鳗鲡

这闽江里的“软黄金”,自打白露一过,便在福州人的餐桌上“游”得欢实。

老福州人讲,这时候的鳗鱼最“补”,肉头厚实,油水足。

说到做法,福州人最拿手的当属红糟烤鳗。

红糟是福建的“灵魂调料”,用红曲米发酵而成,带着股子醇厚的酒香。

鳗鱼处理干净后,用红糟、姜末、黄酒一腌,

再往烤炉里一搁,火候得拿捏得准,外皮烤得微焦,里头却还是嫩生生的。

夹一筷子,红糟的香甜混着鳗鱼的鲜美,在嘴里炸开,直叫人感叹:“真恰呷!”

图片

宁德大黄鱼

吴王阖闾曾因它绝处逢生,东夷人望“鱼”兴叹,自此“石首鱼”之名刻进史册。

宁德官井洋,这方唯一的大黄鱼内湾产卵场,

曾因过度捕捞几近枯竭,幸得刘家富团队三十年攻关,

让鱼苗从104万尾游向千万家,重现“国鱼”荣光。

端午前后,大黄鱼最是肥美。

它身披金甲,蒜瓣肉透着光,清蒸时撒把葱丝,淋热油激出鲜甜;

或裹麦穗浆炸至酥脆,浇上麦芽糖醋汁,酸甜裹挟海味直窜舌尖。

宁德人嫁女必送六斤黄鱼,讨“六六大顺”的彩头,

连鱼骨都熬成奶白汤底,配笋丝煮面,鲜得能吞下舌头。

图片

连江鲍鱼

当地人叫它叫“海耳”,这称呼透着股子亲昵劲儿。

早年间,渔民在黄岐半岛的礁石缝里寻摸野生鲍鱼,壳子硬得跟石头似的,

肉却嫩得能掐出水。

五月头茬鲍鱼上岸,活蹦乱跳的。

老饕们讲究“透鲜”,拿葱丝往鲍鱼身上一铺,热油一浇,“滋啦”一声,鲜气直往鼻子里钻。

更绝的是鲍鱼刺身,冰镇过的鲍鱼片薄得透光,蘸点酱油芥末,脆生生的像在嚼海风。

连江人办酒席,总少不了这道“黄金甲”,

鲍鱼炖五花肉,肥而不腻,汤汁稠得能挂勺。

图片

诏安牡蛎

据《诏安县志》记载,早在清朝时,漳州霞美等地就有“破瓦缸养蚵”的记载,

而诏安,凭借着东海与南海交汇处的优越环境,成了牡蛎的“天堂”。

说到上市时间,那得是初春时节。

这时候的牡蛎,肉厚壳轻,饱满得像颗珍珠,咬一口鲜甜爆汁。

诏安牡蛎的形态也是一绝,外壳粗糙却内藏乾坤,

蚝肉清凉甘美,难怪古人称之为“蛎黄”。

在诏安,牡蛎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

最经典的当属蒜蓉蒸牡蛎,那蒜香与蚝鲜交织在一起,简直是人间美味。

还有牡蛎煎,外酥里嫩,咬一口下去,满嘴都是鲜美的汁液。

当地人还喜欢用牡蛎来煮汤,那汤汁乳白,鲜美无比,喝上一口,整个人都暖洋洋的。

图片

海不会说话,鲜味却替它活着。

你站在滩涂上咬开蛏子,汁水溅到衣角;

锅里蛤蜊噼啪爆开,像潮水在灶头鼓掌。

饿了吗?趁热吃。

人间烟火滚烫,山海不过是碗里的一勺汤。

那些被蒸煮烤炖的鲜味,终将变成人间的力气,活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